2025-10-31 13:32:22 木屋厂家 阅读量(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木屋视频背景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木屋视频背景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谢邀请!

       在长白山西麓,有一片被学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称作“最后的木屋”的村落——锦江木屋村落。
忘记了是哪位哲人说过: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就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也许,我就是那些被纠缠者中的一员吧。
走进这里,我仿佛真的嗅到了一种祖先的味道。远远望去,在长白山余脉这片向阳的山坡上,几十座毫无规则的黑褐色木屋就像一群正在觅食的乌鸦散落在蓝天白云之下。走近一看,那灰黑粗糙的木墙脱落着干裂的泥巴,平展乌黑的木瓦无隼无卯地叠合在一起,而充当烟囱的整棵枯树更是极度夸张地矗立在窗外,然后就是悄无声息的沉寂。除了黑色木瓦上的青草在随风飘动之外,就连村里的牛、狗、鸡、鸭都是默默地或坐或卧,对外来的我们无动于衷。穿行在这样的背景中,看着木瓦上那些夕阳中的小草和枯树烟囱中冒出的袅袅炊烟,真像听着比《诗经》还要古老的歌谣从遥远的穴居、树巢,从腰围兽皮手持石斧的远古,时远时近地飘来。
其实,我们都是戴着被现代了多年的有色眼镜来的。而木屋的开创者们是没有丝毫诗意可言的,在那些茹毛饮血,与百兽拼死争夺生存权的岁月里,木屋的目的也许就是最直接的御寒和躲避。考古学家们说,在旧石器时代,酷寒的长白山地区就有人类生存,他们居住在山洞里,后来逐渐走上地面,直到白山黑水间崛起了那个强悍的女真民族,才有了我们面前这些木屋的雏形,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族风格。那时的长白山腹地,人们大多居住在这样的木屋里。到了后来,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挖人参的山民、负案在身的逃犯以及各色流民逐渐栖身于此。所有这些,从“木榼楞房”的原名和本为“孤顶子村”的名称上就可断定木屋的历史与诗情画意根本无关,而与之有关的恰恰是那种原始的粗犷以及一个剽悍的鱼猎民族在严酷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坚韧品格。
在村落后面的山坡上,我在一座不知多少年前就无人居住的木屋前站定。当镜头中的苍老被锁定按下的刹那,我看到干透硬透的木窗棂上落满灰尘的蛛网朦朦胧胧地弥散开来,就像一队骑马的将士挥舞着战刀怒吼着冲下山来,我突然感到这分明就是一枚生锈的勋章,勋章上记载着一个不同于汉民族的古老民族从天地洪荒中走出并崛起的发展史。这或许才是木屋村落真正的灵魂。
因此,尽管乾隆皇帝东巡长白山时曾经对木屋木烟囱赞美曰:“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我还是感到这个自命风流的皇帝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因为他早已忘记了筚路蓝缕刀耕火种,忘记了他自己的民族血火浮沉的沧桑岁月,他眼里的木屋村落或许幻化出的是陌上草熏、闺中风暖的江南柔情。因此,面对眼前的景象,我突然想提醒一下这些年积极争取的申报非遗的各地领导们,申遗并不是捏造出一些蹩脚的诗意,更不是招牌似的挖掘一点以毁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代价的旅游效益。而是真正理解一种民俗,切实保护一种文化。因为今天的生活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谁也无力让它回头,就像面前这个从孤顶子变成锦江的木屋村落,尽管名字可以越来越吉祥诗意,但还是免不了从100余户的顶峰衰落到今天三十几户人家的命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木屋视频背景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木屋视频背景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Copyright 
				©  http://www.fshsf.com/  木屋厂家  
				
					备案号:渝ICP备2024034359号-19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